睡前聊一會兒,夢中有世界。聽眾朋友們,晚上好。
“孩子休學后,全家都亂了套。”據(jù)報道,有家長為幫助孩子重回校園,舉家搬遷、全家接受心理咨詢,感嘆“經(jīng)歷了一次徹頭徹尾的認知洗禮。”如今,一些青少年自身陷入休學困擾,家長為此心力交瘁。休學了,就意味著“失敗了”嗎?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。
有媒體調查顯示,近年來,受學業(yè)壓力過重、親子關系緊張、青春期叛逆等因素交織影響,我國多地厭學、拒學青少年有增加趨勢。據(jù)不完全統(tǒng)計,目前面向休厭學青少年的社區(qū)/基地在全國至少有25個。長期以來,在普遍認知中,“社會時鐘”有著固定的運轉節(jié)奏——按部就班地讀書、考試、升學,似乎這套標準化的成長軌跡,每一步都容不得半點差池。在“不能輸在起跑線”的潛意識里,休學等同于“掉隊”,多數(shù)家庭甚至青少年自己都無法接受。
“叛逆也要有個限度”“怎么別人能上學就你不能”“不上學你就落后了”……在不少碰到孩子休學困境的家庭,不少家長忙著質問“你怎么能這樣”,而忽略了好好思考“為什么會這樣”。
或許,拋開“社會時鐘”這個“強行”的概念,我們需要摘下有色眼鏡,重新審視青少年在標準化要求下被忽視的一些成長問題。
青春,本就充滿變數(shù)。有的孩子在壓力下身心健康亮起紅燈,有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屢屢碰壁,有的孩子對一成不變的生活軌道產(chǎn)生抵觸心理……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“減速信號”。
有研究者觀察過百余名休學青少年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普遍存在幾個共性:自我要求高卻自我認同低,在學業(yè)競爭中持續(xù)消耗自我價值感;在僵化的教育框架中找不到意義,陷入“為何而學”的迷茫;在家庭和校園中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。
更深層的原因,指向教育生態(tài)的失衡。比如,午休時間全被習題講解占據(jù),創(chuàng)造力和想象力被標準答案束縛,“唯分數(shù)論”壓縮多元的成長空間,等等。當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情緒需求處在邊緣化的境地,何談認識自我、調整節(jié)奏的能力?
從這個角度來說,這不是突然的任性,而是長期壓力下的決堤,更不能用“抗壓能力差”來簡單歸因。
無論是擔心孩子回不去校園,還是害怕周遭的議論,家長的焦慮本質上是對“不確定性”的恐懼,不想偏離“社會認可的路徑”。有些家長急于尋找“靈丹妙藥”,反而催生了良莠不齊的“休學產(chǎn)業(yè)鏈”,浪費時間、精力、金錢卻適得其反。還有人將“能返校”等同于“已康復”,孩子強撐到校,陷入更深的內(nèi)耗。
理性看待休學,根本上是要轉變觀念。一定意義上來說,這是一種心理狀態(tài)的提示,也是重新校準人生坐標的機會。
不妨從“控制者”轉變?yōu)椤芭惆檎摺?。與其逼著孩子回到厭惡的地方,不如在休息的日子里一起做點“無用之事”:去郊外觀察植物生長,在家學做一頓飯菜,甚至只是安靜地讀幾本閑書。這些看似“無關痛癢”的經(jīng)歷,卻可能幫孩子放下焦慮,找回內(nèi)心的秩序。
不妨從“質疑者”轉變?yōu)椤皟A聽者”。多點理解和耐心,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感受和恐懼的空間;鼓勵他們探索并正視自己內(nèi)心需求,找到前進的動力。
破解休學困局,最重要的是為青少年營造一個接納包容的空間,讓他們知道,人生可以適時按下“暫停鍵”,這不是逃避、偏航,更非墮落、垮掉,而是為了積蓄蓬勃的力量繼續(xù)前行。
教育從不是為了生產(chǎn)“標準件”,要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特性;成長也從不是勻速前進的馬拉松,有時停下來整理行囊是為了更好前行。多一點彈性,多一些可能,是對青春的尊重,也是對成長的寬容。
這正是:
青春腳步偶停歇,不必慌張不必嗟。
調整心情再向前,成長本就多枝葉。
大家晚安!
(文|?李祉瑤)
圖片來源:半月談微信公眾號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