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奚言
近日,云南某縣要求學生家長每日必須在手機上完成兩次“暑期安全提醒”打卡一事引發(fā)網(wǎng)友熱議。
每日兩次暑期安全打卡頁面
據(jù)澎湃新聞報道,不同學校的打卡方式并不一樣,有的是閱讀“防溺水文字提示內(nèi)容”,有的是觀看防溺水視頻,有的甚至規(guī)定了打卡的具體時間段,若未按時完成打卡,則會收到老師在班級群中的點名提醒或電話催促?!胺偶倭艘卜潘刹涣恕?,部分家長和老師表示不滿。對此,該縣教體局的工作人員解釋:“每天只是打兩次卡,動動手指頭的事,目的是把學生管好。”
“動動手指頭”就能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嗎?即使初衷是好的,一天兩次的打卡要求,其實際效果與投入精力是否匹配?“如若因未完成此項工作而導致學生暑期出現(xiàn)安全事故,責任則由班主任承擔”,這種責任歸屬邏輯是否過于簡單?
前不久,教育部發(fā)布的暑期安全工作通知中明確要求,“避免出現(xiàn)簽訂責任書、‘一刀切’、頻繁打卡等形式主義做法加重教師負擔”。面對前述“打卡工作”,除了家長要按時“動動手指”,班主任還要承擔起逐級上報、按人頭督促等工作,碰到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的家長或老人,班主任還需每天耗費大量時間進行人工通知。不得不說,這樣的打卡,不僅麻煩,還很耗費心力。
老師在班級群點名未打卡的學生
暑假期間,汛期、假期交織疊加,各類安全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,學生的防溺工作的確是重中之重。但要看到,暑假期間,學生脫離了校園管理,家長也往往難以全程看護,再加上部分學生對自然水域風險的認識不足,容易產(chǎn)生“淺水區(qū)玩玩沒事”的僥幸心理。要降低青少年溺水事故發(fā)生率,自然不能只停留在讓家長“打卡”這種單一方式上,還要形成全社會聯(lián)動的合力。
早在2018年,河南省平頂山教育局在河邊安裝了“防溺水人臉識別智能系統(tǒng)”,近年來,不少省市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無人機巡航和紅外感應系統(tǒng),提升了監(jiān)測預警處置的成效;武漢、長沙等多個城市在暑假期間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游泳館、因地制宜打造了安全親水點,并配備了游泳教練員和救生員,滿足了孩子們夏日玩水的需求;湖北荊州市通過社區(qū)的暑期托管班開展模擬救援互動課堂,讓孩子們強化了實操記憶。這些舉措,無一不在托舉著孩子們的平安假期。
截至發(fā)稿,當?shù)匾延胁糠謱W校已群發(fā)通知要求,從今天起不再進行暑期防溺水早晚打卡,改為“每晚8點前報平安”的簡化版。除了政策的調整,該縣在物理防護和技能培訓上也有著積極的行動:排查危險水域、設置警示牌和隔離欄、配齊救生設備等。
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既快樂又安全的暑假,不僅承載著每個家庭的美好期盼,更檢驗著現(xiàn)代社會治理的能力。如何讓安全防范既有實效又充滿溫度?值得各方思考和探尋。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