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觀新聞記者 李強
在成都市郫都區(qū)三道堰鎮(zhèn)秦家廟村的青翠田野間,一座以榫卯智慧為主題的“博物館”正悄然訴說著千年營建密碼。8月1日,記者在現(xiàn)場看到,館內陳列著上千件金絲楠明清家具、工藝擺件及古建構件,榫卯結構的精妙在斑駁木紋中清晰可見。
“榫卯博物館”館長馮輝良告訴記者,常見的榫卯形式有楔釘榫、龍鳳榫、夾頭榫、燕尾榫和抱肩榫等,傳統(tǒng)建筑通過榫卯實現(xiàn)無釘連接,梁柱間斜撐、雀替兼具結構與裝飾功能?!斑@些老構件從行將消失的村落中來,我們用傳統(tǒng)技藝讓它們重新站立。”馮輝良表示,“榫卯博物館”的靈魂體現(xiàn)在戶外展區(qū),從鄉(xiāng)村搶救而來的真實古老的建筑構件,經匠人以純粹榫卯技藝重新拼合,在此獲得第二次生命。梁柱斗拱不再是冰冷的模型,而是承載著歲月溫度的“活化石”。這座田野間的“博物館”,正以可觸摸、可感知的方式,讓千年營建智慧在當代煥發(fā)新的生機。
“榫卯博物館”外景。
馮輝良展示榫卯結構的一種——燕尾榫。
馮輝良在擺放金絲楠家具。
建筑上的老構件。
航拍位于三道堰鎮(zhèn)秦家廟村,被田野包圍的“榫卯博物館”。
馮輝良在館內巡視。
馮輝良展示榫卯結構的一種——楔釘榫。
【未經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
在田野間建起這樣一座榫卯博物館,本身就是對傳統(tǒng)智慧最生動的致敬。沒有炫目的科技包裝,只用千件老物件和拼合重生的古建構件說話——當燕尾榫的嚴絲合縫、斗拱的精巧承重在指尖可觸,那些課本里"不用一釘"的傳說突然有了溫度。 馮館長說這些構件是"從行將消失的村落中來",這話戳中了關鍵:比起博物館里的靜態(tài)陳列,這種"搶救+重生"的模式更動人。梁柱不再是冰冷的標本,而是帶著村落煙火氣的"活化石",它們在田野間重新站立的樣子,恰是傳統(tǒng)與當代最溫柔的對話。 如今太多"文化傳承"流于口號,這座博物館卻用最樸素的方式證明:讓千年智慧活下去的,從來不是頂禮膜拜,而是像這樣——讓它能被看見、被觸摸,被新一代人真正讀懂。
在三道堰沒有好遠的嘛,找機會去感受下老木頭的“化石故事”,這種還是要肉眼看,感受才深
哇塞!安逸哦!老木頭“重生”,成都近郊藏了座川版“榫卯博物館”!這“博物館”就在郫都區(qū)三道堰鎮(zhèn)秦家廟村的青翠田野間。約起!一起去參觀,正以可觸摸、可感知的方式,讓千年營建智慧在當代煥發(fā)新的生機。
榫卯的老物件很少看到了,像燕尾榫還在有年頭的板凳上保留,楔釘榫、龍鳳榫、夾頭榫、抱肩榫等根本沒機會再見,“榫卯博物館”拯救古老構件的同時可以開個“館內小工坊”讓大家參觀后親手參與這些構件制作,當做紀念,把中國古老智慧傳承下去~
郫都區(qū)一座以榫卯智慧為主題的“博物館”,陳列著上千件金絲楠明清家具、工藝擺件及古建構件,榫卯結構的精妙在斑駁木紋中清晰可見,讓參觀者望物興嘆,老祖宗的建筑智慧文化我們一定要代代相承。
中國特色工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