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洪林
4月19日,四川作家姜明發(fā)表在《人民文學》2024年第7期的散文《八千年的凝視》,斬獲2024年度人民文學散文獎。該文系姜明在觀展“漢字中國——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”后寫下的散文。
大地磅礴無邊,歲月千秋萬載。散文通過展品串聯(lián)起敘事框架,展現(xiàn)出深厚的歷史縱深,同時以觀展者視角賦予讀者沉浸式體驗。姜明最心儀的,是青銅器的沉綠華美。他用飽含史學、文學、美學的筆觸,穿透歷史風云,深度解析漢字譜系中的文明密碼,助力古老東方文化的美學覺醒。
語言特色:詩性敘事與歷史縱深
一是詩性敘事與意象構建獨具特色。
姜明在《八千年的凝視》中構建了以“凝視”為核心的獨特意象系統(tǒng)。“八千年的凝視”宛如一條時間長河,將讀者引入跨越漫長歲月的漢字探尋之旅?!褒敿字邸薄扒嚆~之光”等隱喻性表達,賦予古老文物神秘而深邃的內涵。龜甲承載著遠古的信息,其“眼”仿佛在默默訴說著歷史的秘密;青銅散發(fā)的光芒,映照出文明的輝煌。
姜明還巧妙運用擬人化的修辭策略,“字是屋檐下的孩子”,把字描繪得靈動可愛,充滿了生活氣息,讓人感受到文字與人類生活的緊密聯(lián)系?!扒嚆~器對抗時光的綠色鎧甲”,將青銅器歷經(jīng)歲月侵蝕后形成的綠銹,比作對抗時光的鎧甲,生動地展現(xiàn)了青銅器堅韌的特質。
在原文中,黑陶罐刻畫符號、賈湖龜甲等物質遺存,經(jīng)姜明的語言,被轉化為精神圖騰。
二是歷史縱深與文學意象的完美融合。
姜明的散文在考古實證與文學想象之間找到了精妙的平衡。對良渚刻符“嬰兒學語”的擬態(tài)化描寫,將古老的刻符賦予生命,仿佛讓我們看到遠古人類在懵懂中嘗試用符號表達思想的場景。秦詔版“撒字成兵”的史詩重構,更是將文字的力量具象化,展現(xiàn)了文字在統(tǒng)一國家、凝聚人心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姜明以現(xiàn)代視角激活靜態(tài)文物,如將里耶秦簡比作“筆墨狂歡”。里耶秦簡數(shù)量眾多,內容豐富,在作者的筆下,它們不再是沉默的歷史遺物,而是一場熱鬧非凡的文字盛宴。
這種語言在歷史敘事中的創(chuàng)造性轉化,讓我們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,也體會到文學的魅力。
文化張力:漢字譜系中的文明建構
一是注重文字與文明的共生關系。
漢字作為文明的重要載體,具有推動族群凝聚和構建精神秩序的雙重屬性。散文詳敘秦篆的統(tǒng)一,為中央集權的鞏固提供了有力支撐。在秦朝大一統(tǒng)的格局下,統(tǒng)一的文字成為溝通不同地區(qū)人民的橋梁,使得政令能暢通無阻地傳達,促進了國家的穩(wěn)定和發(fā)展。
金文書法則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,將禮樂制度具象化。那些鐫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,不僅是一種記錄,更是一種審美表達,體現(xiàn)了當時社會的等級秩序和文化規(guī)范。
漢字技術革命與文明形態(tài)演進呈現(xiàn)出同構性。從甲骨到青銅,再到簡帛和紙張,每一次技術的變革,都伴隨著文明的進步。這些歷史節(jié)點,見證了漢字在不同階段對文明發(fā)展的重要推動作用。
二是強化物質遺存的精神解碼。
比如,文物作為“文明存儲器”,承載著先民的智慧和精神。賈湖龜甲之眼被闡釋為“人神渡橋”,這一獨特的解讀賦予龜甲神秘的宗教意義,反映了遠古人類對神靈的敬畏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。白馬作毛筆被賦予“軟硬兼施”的文化象征,體現(xiàn)了先民對工具的理解和運用,以及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。
姜明通過器物紋飾和工藝特征,破譯先民的精神密碼。史墻盤竊曲紋,這種獨特的紋飾不僅具有裝飾性,還可能蘊含著特定的文化寓意。晉公盤動態(tài)機關,展示了古代高超的工藝水平,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觀念和審美追求。
在解讀這些物質遺存時,姜明注重物質考證與人文闡釋的平衡。既通過科學的方法研究文物的材質、制作工藝等,又從文化、歷史的角度賦予其精神內涵,讓我們能更全面地了解先民的生活和思想。
文化自信:美學尊嚴的現(xiàn)代性重構
一是歷史尋根與身份認同。
在《八千年的凝視》中,“溯源即歸宗”的邏輯貫穿始終。秦詔版文字的統(tǒng)一,被姜明視為“最偉大的工程是統(tǒng)一漢字”。這一觀點,深刻揭示了漢字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(fā)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。統(tǒng)一的文字不僅促進了國家的政治統(tǒng)一,更成為民族凝聚力的象征。它讓不同地域的人們擁有共同的文化符號,在歷史的長河中,無論經(jīng)歷多少風雨,漢字始終是連接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。
文中“漢字是所有中國人的鹽”這一論斷,形象地說明了漢字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。漢字作為文化基因的載體,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。當人們走進展覽廳,凝視著那些古老的文字和文物時,仿佛穿越時空,與祖先進行對話。這種文化基因的喚醒,讓人們更堅定了自己的文化身份。
二是文明傳承的當代啟示。
漢字的生命力對現(xiàn)代文明有著諸多啟示?!皾h字危機論”在文中被反思。有人認為,在信息化時代,漢字的使用頻率和書寫能力會逐漸下降,從而導致漢字文化的衰落。然而,文中“漢字是工具、藝術、精神的共同體”這一論述,有力地反駁了這一觀點。漢字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,更是一門藝術,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。
“在賈湖遺址龜甲上神秘之眼的凝視下,八千年來,漢字與中華文明相互生發(fā)、相互成就,一直在繼承和創(chuàng)新的洪流中浩蕩前行?!薄栋饲甑哪暋非擅畹貙崿F(xiàn)了文化記憶與當代精神的深度對話,展現(xiàn)出散文創(chuàng)作對傳統(tǒng)文化資源的有效激活策略,同時凸顯了文學話語在文化自信建構中的特殊價值。
作為對視者,我們接收到那來自新石器時代的欣慰和問候。正如姜明所言,風行草偃,塵埃落定,中國的漢字,越來越凝聚成中華民族的美學尊嚴。
作者簡介
張洪林,四川武勝人,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(xié)會會員,廣安市文藝評論家協(xié)會副主席。長期從事文史工作。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