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,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,將我國申報的“西夏陵”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至此,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。
在賀蘭山腳下,蒼茫闊野上,“西夏陵”以其孤寂蒼涼的風貌,訴說著那段消逝在歷史長河中的久遠故事。而作為“西夏陵”遺產要素核心之一,9座巍然佇立于荒原之上的帝陵,究竟安葬的是誰?
分布范圍近40平方公里
為西夏留存至今規(guī)模最大考古遺址
“西夏陵”是中國西北地區(qū)11至13世紀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(1038—1227年)的陵墓遺址群,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(qū)銀川市,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,分布范圍近40平方公里。
此次申遺的“西夏陵”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遺存要素,分別是9座西夏帝陵、271座陪葬墓以及32處防洪遺跡,還有一處面積達5萬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,考古初步判斷是與祭祀相關的大型場所。此外,“西夏陵”遺址博物館還存有7000余件可移動文物。
“西夏陵”是西夏留存至今規(guī)模最大、等級最高、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址。可直接為中國歷史上黨項族創(chuàng)立并延續(xù)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,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見證,實證了公元11至13世紀,西夏在“絲綢之路”上的中繼樞紐地位。
9座帝陵規(guī)制類似
訴說西夏王朝的輝煌與滄桑
帝陵是“西夏陵”遺產要素的核心之一,在這片廣袤的陵區(qū)內共有9座規(guī)模不同的帝王陵墓,它們靜靜地訴說著西夏王朝的輝煌與滄桑。
9座帝陵雖然面積大小不一,但它們的建筑布局卻遵循著相似的規(guī)制。每座帝陵都以陵城作為核心結構,陵城四面墻體的中部都設有門闕,四角還巧妙地設置了角闕。走進陵城內部,獻殿、魚脊狀突出地表的墓道封土、最高達20余米的陵塔等建筑遺跡依次排列,部分帝陵還特別修建了中心臺,彰顯王者尊嚴。
其中高大的土堆被稱為陵塔,和中原的許多墓葬不同,它的墓葬并不是在土堆的下方,而是在它距離10米遠的南側,在歷史上已經遭到比較嚴重的損毀。
3號陵是9座帝陵中目前地面遺存保存最完整,規(guī)模最大的一座。地面部分基本呈中軸線對稱分布,有明顯圍合而成的陵城。
經過近千年風雨,如今這些帝陵的地面建筑主要保存下來的是夯土結構部分。其中,1號至6號陵的陵園格局和建筑遺址保存最為完好,地面遺存清晰可辨;7號陵仍保留著近半數的地面建筑遺址;而8號陵和9號陵則以陵塔的形式延續(xù)至今,見證著時光流轉。
墓主人身份撲朔迷離
9座帝陵只有7號陵“身份揭曉”
“西夏陵”在仿照唐宋陵寢的規(guī)制的基礎上,增設了碑亭的規(guī)制,遺憾的是,所有的碑亭都遭到嚴重的毀壞,只有在清理7號陵東西兩座碑亭時,考古人員發(fā)現了大量西夏文及漢文殘碑。從中成功拼合出一塊西夏文碑額,并考釋出碑額上16個西夏文篆書為:“大白高國護城圣德至懿皇帝壽陵志銘”。
由此,七號陵被確定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的壽陵,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可以確定主人的陵墓。
而3號陵因其規(guī)模最大,建筑最精美,被推測為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寢。
黨項、漢、吐蕃、回鶻、契丹、女真等多民族融合、多元文化交流,共同造就了獨一無二的“西夏陵”;而其真實、完整地保存至今,亦為中華文明“多元一體”格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特殊見證。
來源:央視新聞
【未經授權,嚴禁轉載!聯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