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,成功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(shù)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“五行令”和第三卷“攻守占”。
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戰(zhàn)國帛書,是迄今發(fā)現(xiàn)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,對于中國古文字、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(shù)史、思想史研究都是不可忽視的源頭,價值巨大、無可替代。流失海外79年,5月16日,這批國之瑰寶終于回歸。
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婚喪嫁娶
這是“生活的百科全書”
隨著各項交接工作完畢,國家文物局正式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(shù)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“五行令”和第三卷“攻守占”。流失海外79年,這批國之瑰寶,即將踏上重歸故國的行程,我們也用鏡頭第一次全面拍到了它的真容。
通過北京大學李零教授長達45年的研究,現(xiàn)在,已明確國寶文物子彈庫帛書分三卷,第一卷為“四時令”,第二卷為“五行令”,第三卷為“攻守占”。第一卷相對完整,第二、三卷為大小不一的殘片。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:到目前為止,集中出土帛書只有兩次,一次是馬王堆帛書,一次是子彈庫帛書。馬王堆帛書晚,是西漢帛書。子彈庫帛書是現(xiàn)在最早的唯一的戰(zhàn)國帛書,它們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后。帛書的內(nèi)容都是跟中國古代的術(shù)數(shù)有關(guān)系,是屬于術(shù)數(shù)類的文獻。
已知唯一戰(zhàn)國帛書
承載中國悠久思想文化
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“五行令”,由兩部分組成,分別是“月名圖”和寫在“月名圖”下面的文字。墨書文字字體較小,寫在紅色欄格內(nèi),內(nèi)容是按五行講四時十二月的宜忌。李零教授介紹,我國古代的五行時令,把一年三百六十日分為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段,每段七十二天,按五行分出三十個節(jié)氣。五行令與四時令曾并行于先秦兩漢,此后逐漸被遺忘。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:恰好這個子彈庫帛書兩種時令都有,這不是很好嘛。子彈庫帛書第二卷雖然是殘片,但是也非常寶貴。
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三卷“攻守占”,同樣為殘片,依稀可辨的墨書字體,比第一卷第二卷略大,文字按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個方向順時針排列,轉(zhuǎn)圈抄寫在絲綢四面,上有若干標注干支的紅折角,內(nèi)容為戰(zhàn)爭軍事中攻城、守城的方向宜忌和日辰宜忌。比如,東方部分記述,如有一顆流星劃過天空,一定要入城,入城要從東方入,入城后,要居中央,以對付四方諸侯;南方部分則記述,守城之日從乙酉到己卯。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:中國古代的選擇術(shù),一個很重要的是兵家要用這個東西,類似于這樣的軍事技術(shù),我們古代叫兵陰陽家,帛書第三卷就是屬于這個內(nèi)容。大到國家大事,小到婚喪嫁娶和各種各樣的行為,都可以放到選擇術(shù)里,簡直是一個生活的百科全書。
尚未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一卷“四時令”,相對完整,寫在一件長47厘米、寬38.7厘米的絲綢上。分甲、乙、丙三篇,三篇文字相互顛倒,轉(zhuǎn)圈書寫轉(zhuǎn)圈閱讀,李零教授認為,這種布局體現(xiàn)著陰陽交錯、四時流轉(zhuǎn)這一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。內(nèi)容上,甲篇講歲;乙篇講四時,以“曰故”二字也就是“在很久以前”開始,論及寒氣熱氣定陰陽,伏羲女媧孕育四子執(zhí)掌四時,以及宇宙毀滅重建后祝融、共工重建春夏秋冬四時秩序的神話故事。外圈的丙篇,講每個月做事的宜忌,彩繪十二月神圖和居于四角的擎天神木與文字緊密排布。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:西方有一個很有名的古書,就是死海文書,它是關(guān)系到基督教、猶太教宗教信仰方面的一個重要文書,如果做一個比較,死海文書的年代要比子彈庫帛書晚一百多年。子彈庫帛書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,意義絕不亞于死海文書在西方的重要性,它關(guān)系到中國的知識系統(tǒng),中國人對宇宙、當時的日常生活各個方面,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獻。
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副主任 朱曄: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,從來沒有一件中國文物,像子彈庫帛書這樣,受到海內(nèi)外學術(shù)界的共同關(guān)注,并且對它的研究是歷久不衰的。
位于長沙的原湖南設計勘察院宿舍,新中國成立前,是長沙子彈庫所在地。1942年,子彈庫帛書就是在這一帶的一座戰(zhàn)國楚墓中被盜掘出土。長期研究后,李零教授指出,子彈庫帛書盛放在竹笈內(nèi)隨葬入土。被盜掘出土后幾經(jīng)輾轉(zhuǎn),連同竹笈殘件一起,于1946年流失美國。
1973年,這座楚墓考古發(fā)掘重啟,又出土了極為珍貴的“人物御龍帛畫”,這幅帛畫是目前僅有的兩幅戰(zhàn)國帛畫之一,從另一個角度再次說明,子彈庫帛書的價值無與倫比。
流失海外后,只有古文字學家商承祚后人捐贈的一枚帛書殘片留在國內(nèi),于1997年入藏湖南博物院,同“人物御龍帛畫”一起安放在庫房,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,等待與流失的殘片團圓璧合。
幾經(jīng)輾轉(zhuǎn)
流失海外79載
子彈庫帛書第二卷和第三卷,16日回歸,而第一卷的追索工作正在進行中。三卷帛書之所以沒能一起回歸祖國,與它在美國的流轉(zhuǎn)經(jīng)歷密切相關(guān)。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:這批帛書是發(fā)現(xiàn)于長沙東南郊的一個叫子彈庫的小地方,這是一個小地名,中國考古界習慣用出土發(fā)現(xiàn)的地點,來命名這些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所以我們今天叫子彈庫帛書。
抗日戰(zhàn)爭長沙第三次和第四次會戰(zhàn)之間,出現(xiàn)了較長的間歇期,趁著防御工事修建之際,長沙發(fā)生多起盜墓事件,就在此時,子彈庫帛書被從一座楚墓中盜掘出土,這一年是1942年。出土后幾經(jīng)輾轉(zhuǎn),被當時的古董商蔡季襄收購,第一卷也被裝裱起來。依據(jù)蔡季襄回憶檔案,1946年6月,受美國情報機關(guān)派遣入華的美國人柯強,以拍攝帛書紅外線照片為由,托人將帛書帶至美國。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:先是由舒爾特斯,一個美國空軍的軍官帶到美國,放在堪薩斯的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。從那個地方一會兒送到福格博物館,一會兒送到大都會博物館,進行各種檢測、照相各種工作。
由于當時美國各界對帛書的價值認識不足,柯強未能將帛書賣出。此后,帛書第一卷被借存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。而二、三卷曾借存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。1964年帛書第一卷借存到期,柯強將其售出,1966年被賽克勒醫(yī)生購得。
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零:我們原來都不知道這個二、三卷在哪里,其實是被柯強放在鞋盒子里面,他一直存在華盛頓特區(qū),就像我們現(xiàn)在銀行存東西。1992年,他把帛書二、三卷給弗利爾-賽克勒美術(shù)館,但是這個捐獻是“匿名捐獻”。無論是研究也好,展出也好,都不要說這是柯強收藏的,他不愿意別人知道他的名字。
分開借存、分別處置,給我國追索帛書徒增難度。1987年賽克勒醫(yī)生去世后,帛書第一卷最終歸賽克勒基金會持有??聫娝^匿名“捐贈”的帛書第二、三卷,為弗利爾-賽克勒美術(shù)館,也就是現(xiàn)在的美國國立亞洲藝術(shù)博物館持有。
如今,第二卷第三卷,先期歸來。
子彈庫帛書,好久不見子彈庫帛書,我們7月見!
子彈庫帛書,距今約2300年,每一個文字、每一幅圖都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結(jié)晶,彌足珍貴。它是一件時代的見證、思想的留影,讓我們理解遠去的時代,更明白文脈傳承下,何以現(xiàn)在、何以未來。
流失79年,這份國之瑰寶,真的是好久不見。
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,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二卷第三卷,將在北京時間5月18日凌晨乘機抵達北京,7月在國家博物館首次面向公眾展出。
國之瑰寶——帛書,我們很快見!
【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,嚴禁轉(zhuǎn)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
流失79年的戰(zhàn)國帛書終于回家!這些"老祖宗的智慧日記"記錄大到打仗小到婚嫁,堪稱古代生活指南。五行時令、攻守占卜,千年智慧今人也能用上。期待第一卷早日回歸,讓國寶團圓,讓歷史說話!
這是文明的歸途,每一件國寶的“大圣”歸來,都在修復被斬斷的華夏歷史臍帶。
游子歸家。這些顛沛流離的特殊“游子”應該落葉歸根,回到富強起來的故鄉(xiāng)與親人團聚。
回家,才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重逢,更是祖國強大的見證!在國寶回家的腳步聲中,我們聽見的不再只是歷史的回響,更是一個古老文明在新時代強大自信的鏗鏘足音!盛世中國,所有歸來,皆是召喚,所有追尋,終有回音!
歷經(jīng)近80年漂泊,它們終于回家了!這不僅是文物的回歸,更是民族記憶的完整拼圖,愿第一卷也早日歸來。
中國的始終是中國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