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數月的關稅威脅和好斗姿態(tài)之后,唐納德·特朗普日前做出了罕見讓步。他說,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的145%的關稅“不會那么高……會大幅下降”。
沒有正式會談,這位美國總統(tǒng)就是突然改變了語氣。而這種改變很能說明問題。
盡管特朗普氣勢洶洶,但他正在接受一個殘酷事實:與美國相比,中國在結構上更能隔絕不良影響,在戰(zhàn)略上準備更充分,最終也更能承受長期的貿易沖突。
經濟現(xiàn)實正在逐漸打破關稅將迫使北京屈服的迷思。中國沒有退縮。中國以韌性和靈活性的巧妙組合回應美國的好斗行為——愿意談判,但拒絕讓步。
多年來,北京一直在悄無聲息地降低自己面對美國壓力的脆弱性。特朗普的關稅可能會造成傷害,但不會擊垮中國。
首先,中國的政治體制使它在曠日持久的經濟較量中占據重大優(yōu)勢。在華盛頓,貿易戰(zhàn)受制于選舉周期、利益集團和社交媒體風暴。在北京,政策具有戰(zhàn)略一致性。
這意味著中國可以毫不畏縮地承受經濟影響,同時部署有針對性的刺激、補貼和對策。它可以打持久戰(zhàn)。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做不到。
還有貿易平衡。去年,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接近3000億美元。這聽起來像是華盛頓的籌碼——除非你意識到有多少貿易已經在改變路線。
自從特朗普2018年對鋼鐵、鋁和太陽能電池板征收首輪關稅以來,中國出口商已經將部分生產活動轉移到了東南亞。越南和柬埔寨的工廠現(xiàn)在實際上是同一條供應鏈的一部分。
特朗普可以強硬地說要對越南商品征收46%的對等關稅,從而關上這道“后門”,但這種威脅也悄然停止了。華盛頓不希望在多條戰(zhàn)線上打貿易戰(zhàn)——北京知道這一點。
更關鍵的是,當特朗普談論關稅時,中國正在尋求替代選擇。其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開辟了橫跨中亞、非洲和中東的新貿易走廊。
中國簽署了將美國排除在外的多邊貿易協(xié)議。中國對美出口的份額正在減少。中國的美國風險敞口正得到管控,其多元化手段正在奏效。
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主要是大豆、棉花和牛肉等低附加值商品。這些很容易被取代——澳大利亞、巴西和阿根廷都可以填補空缺。
與此同時,中國對美國的許多出口——包括消費電子產品、機械和加工礦產——不那么容易替換。它們深度嵌入美國的供應鏈。用關稅打擊它們會傷害美國制造商,而不僅僅是中國生產商。
我們看到的不是特朗普服軟——是他認清了現(xiàn)實。他以房地產交易商的氣勢發(fā)動了這場關稅戰(zhàn),但現(xiàn)在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正在與一個無法通過威脅或誘騙做出讓步的國家談判。貿易之痛已經反作用于美國的通脹、供應鏈中斷和中西部農民,后者手持干草叉,盯著失去的中國市場。
當然,特朗普沒有放棄。但他的措辭軟化表明他正在重新調整,尋找一種不必進一步升級就能宣布勝利的方式。與此同時,中國的立場依然堅定。中國的策略很明確:不挑釁,不屈服,等待大戲結束。
貿易戰(zhàn)可能會拖下去,但中國注定會比美國堅持更久。盡管特朗普嘴上說的是一套,但心里明白這一點。正因為如此,讓步的最初跡象將來自華盛頓而不是北京。(編譯/葛雪蕾)
▲4月10日,貨輪駛出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。(新華社)
本文由香港亞洲時報網站4月24日發(fā)表,原題為《中國更適合打貿易戰(zhàn),特朗普知道這一點》,作者是奈杰爾·格林。
來源 | 參考消息智庫
審核?| 陳鵬
編輯?| 董磊
【未經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