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宣傳教育中心?張義哲
自俄村新老第一書記交接儀式合影
2024年7月,懷揣著夢想與組織的期盼,我主動請纓,踏上了前往稻城縣自俄村的征途。海拔3920米的雪域高原,冬雪季長達5個月,含氧量不足平原60%——這個讓我呼吸困難、數夜難眠的地方,將成為我踐行退役軍人事務工作者使命的新戰(zhàn)場。
初心如磐:鍛造高原紅色先鋒脊梁
初到自俄村,眼前的景象既讓我震撼又讓我憂慮。那湛藍而深邃的天空下,連綿的雪山矗立,仿佛是大自然對這片土地的恩賜。然而,村里的現(xiàn)實情況卻讓我心頭一緊。黨支部平均年齡偏大,半數成員不識字,這成了鄉(xiāng)村振興的第一道坎。記得第一次在群里發(fā)布文件時,一個村干部的回應“張書記,我看不懂”讓我瞬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。那一刻,我深感責任重大,鄉(xiāng)村振興的“主心骨”必須自己長出來。于是,我啟動了“青苗計劃”,決定從培養(yǎng)年輕黨員入手,為自俄村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。
假期補習班志愿服務活動
我利用農閑時間,手把手教村干部們寫字認字,從最簡單的筆畫開始,一筆一劃,耐心細致。他們的進步雖然緩慢,但每一次看到他們認真學習的樣子,我的心中就充滿了希望。此外,我還利用“三會一課”、農民夜校等平臺,加強后備干部培養(yǎng),組織他們學習黨的政策、農村法律法規(guī)等知識。有一次,村干部窮窮拿著自己的練字本給我看,雖然字跡歪歪扭扭,但我能感受到他的認真和努力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到了自俄村未來的希望。自我駐村以來,共發(fā)展預備黨員2名,培養(yǎng)后備干部8名,他們逐漸成為了村里的中堅力量。然而,這條路上并非一帆風順。有時候,我會因為工作進度緩慢而感到焦慮;有時候,我會因為村民的不理解而感到委屈。但每當這個時候,我都會想起自己的初心和使命,想起那些期待的眼神和笑臉,我便又充滿了力量。
資源賦能:激活鄉(xiāng)村產業(yè)新引擎
產業(yè)振興是鄉(xiāng)村振興的引擎,而自俄村的引擎,需要從“自麥民居”的磚瓦間啟動。這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藏族民居,不僅是省級文保單位,更是村集體經濟收入的“金窩窩”。為了鞏固集體經濟來源,我利用項目資金對“自麥民居”進行了提檔升級,并將其申報為國家級文保單位。那段時間,我?guī)缀趺刻於嫉浆F(xiàn)場,和工人們一起討論施工方案,監(jiān)督工程進度。每當看到“自麥民居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點點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,我的心中總是充滿了喜悅和期待。如今,“自麥民居”的出租金每年穩(wěn)定在10萬元以上,成為了村集體經濟的穩(wěn)定收入來源。
張義哲(左)實地督導村集體經濟項目建設
在發(fā)展特色優(yōu)勢產業(yè)方面,我始終全身心投入,利用150萬元農村集體經濟項目扶持資金,探索發(fā)展了“自俄村休閑農牧業(yè)體驗園項目”。為確保項目能夠高效且高質量地落地實施,我?guī)ьI村干部同項目負責人并肩作戰(zhàn),連續(xù)數日駐守在工地現(xiàn)場。白天,我們頭頂烈日,穿梭于各個施工區(qū)域,對照設計圖紙進行實地勘查,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(jié);夜晚,我們圍坐在一起,針對現(xiàn)場發(fā)現(xiàn)的問題和實際情況,反復研討、修改方案,力求每一個決策都精準無誤。經過無數次的論證與調整,我們最終為項目確定了清晰明確且切實可行的發(fā)展方向。
張義哲(左)給村民抓鬮分配集體經濟售賣亭
2024年,自俄村集體經濟超過了20萬元,榮獲了稻城縣“集體經濟強村”的稱號。分紅現(xiàn)場,村民們捧著剛領到的分紅款,高原紅漫上黝黑的面龐,咧嘴笑得合不攏嘴。我望著這番景象,心間暖意如沸騰的酥油茶般翻涌。那一刻,我深刻體會到了作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。
腳步丈量:從“局外人”到“自家人”
初到自俄村,我懷揣著滿腔熱忱,卻被冰冷的現(xiàn)實澆了頭冷水——全村305人皆說藏語,我這漢族干部活像個“外星人”。記得首訪脫貧戶阿崩家,我嘰里呱啦說半天,老人家只會茫然擺手,那一刻,挫敗感像雪山的寒氣直往心里鉆。
張義哲(右)到困難家庭入戶調研并送去大米
痛定思痛,我開始虛心向雙語干部請教學習藏語的日常用語,以拉近與村民距離,有時連做夢都在念叨“瓜珍切”(謝謝)、“嘎里哦”(再見)。當我第二次入戶阿崩家,用藏語喊出“阿崩嬢嬢”時,她正在打酥油茶的手突然停住,茶湯濺在“幫典”(圍裙)上也不自知。“張書記,你會說藏語了!”她渾濁的眼里泛起淚光,豎起大拇指直夸我“瓜珍切”(謝謝)。這聲夸贊像高原的陽光,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川。從此,我漸漸融入了自俄村這個大家庭。
張義哲(右)在村民忠擁家走訪調研
入戶調研的日子里,我走遍了村里的每個角落。在洛絨佳西家,我學會了用藏語說“甲同若”(請喝茶);在四郎拉西的牦牛棚里,我摸清了全村14戶脫貧戶的“民生賬本”——誰家缺技術、誰家需醫(yī)療、誰家盼通路,我都一一記在了“民情日記”里。這本“民情日記”里,記下的不僅是脫貧戶的“需求清單”,更承載著無數像阿崩嬢嬢豎起的大拇指。原來,走進群眾心窩的密碼,不在華麗的承諾,而在愿意成為“自己人”的誠意。
真心為民:以實干書寫初心答卷
“聽群眾之聲,辦群眾之事,急群眾之急,解群眾之憂”,這是我駐村工作的信念與準則。
開展森林防滅火知識宣傳
駐村以來,我在田間地頭、灶前屋后,化身政策宣傳員,代繳養(yǎng)老保險與醫(yī)療保險,讓健康保障覆蓋每個角落。邀請醫(yī)療專家團隊駐村義診,守護村民健康。幫助困難群眾申請救助金,減輕家庭負擔。修建入戶公路,方便村民出行。助力寒門學子搭上“雨露計劃”的列車,讓知識照亮未來的路。每一項舉措,都是對初心的叩問;每一次奔走,都是對使命的回應。然而,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愿以償。有一次,特困戶汪堆昏迷不醒,急需轉院治療。我得知情況后立即湊了一萬塊錢給病人家屬并抓緊救人。但由于病情過重,汪堆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。那晚我徹夜未眠,心里久久不能釋懷。我深感自己雖然盡力了但還是沒能挽回一個寶貴的生命。那一刻,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貴,也更加堅定了我要為村民們做更多實事的決心。
給特困戶德西康珠送去慰問品駐村之路,既有風雨兼程的艱辛,也有收獲認可的甘甜。當村民忠擁大爺用布滿老繭的手緊握我,哽咽著說出“共產黨好,政策好”時,所有的疲憊與委屈瞬間消散。這份來自心底的認可,讓我明白,所有的付出與努力,終將在群眾的笑臉中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守望自俄:續(xù)寫鄉(xiāng)村振興新篇章
轉眼間,我駐村快一年了。這三百個日夜里,我見證了自俄村的變化和發(fā)展,也深刻體會到了作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的艱辛和不易。然而,每當我看到村民們滿意的笑容和感激的眼神時,我就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自俄村一角
站在自俄村新鋪的馬路上,我靜靜地望向遠處雪山。雖然眼前的自俄已換了新顏,但我知道這場駐村“答卷”沒有終章。因為鄉(xiāng)村振興的路上永遠需要“答卷人”的腳印。而我愿意成為那個一直走在路上的“答卷人”,用我的青春和熱血為自俄村的鄉(xiāng)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。
?駐村信息
作者系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宣傳教育中心駐稻城縣噶通鎮(zhèn)自俄村第一書記張義哲
活動持續(xù)征集中
點擊圖片了解詳情
編輯:陳靜
校對:陳琳
審核:宋強
終審:陳慶
投稿郵箱
2476538783@qq.com
來稿請注明單位和聯(lián)系方式
本平臺由中共四川省委《四川黨的建設》雜志社管理
【未經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