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觀新聞評論員 余姝滿
近日,廣州地鐵花地灣站出入口因太像“棺材”,在網(wǎng)上引發(fā)討論。隨后,該造型地鐵口被連夜拆除。據(jù)最新報道,目前,涉事公司已對此事件進行通報,對項目景觀設計師等4人給予通報批評、降級等處理;對項目設計單位,立即停止合作并永不再予以合作。
“連夜拆除”、處理迅速固然值得點贊,但還有很多問號值得思考。城市公共設施建設,事后“聽勸”就夠了嗎?一個“拆”字、一份通報就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嗎?一個地鐵口造價可不便宜,建了拆、拆了建,花的都是老百姓的錢。如此建筑“辣眼睛”,如此折騰“寒人心”。
從視頻中可以看到,廣州地鐵花地灣站出入口通體呈“上圓下方”的斜圓柱體外觀,邊沿突出、配上紅色,難怪網(wǎng)友吐槽“像棺材”。據(jù)介紹,這個造型靈感來自廣州市市花木棉花,寓意雖美好,但市民觀感不佳,自然不買賬。
其實,廣州地鐵出入口不是個例,公共建筑審美“翻車”的事件層出不窮。蘇州“秋褲樓”、河北“福祿壽”三星彩塑大樓……這些尷尬建筑折射出“城市美學”的困境。一座城市理應有自己的品格、特質(zhì),但在當前的城市建設中,一些地方“千篇一律”,摒棄地域特色,存在感太弱;一些地方則一味“標新立異”,陷入“求怪”誤區(qū),違和感太強;一些由于細節(jié)把控不認真不嚴謹、對產(chǎn)品融入在地文化敏感度不足等,造成“買家秀”和“賣家秀”的巨大反差。
城市公共設施涉及公共利益,是一個設施,也是一道景觀,事后“聽勸”更要事前“聽見”。就此事而言,涉事公司當事人被處罰固然應該,但當初過審的“甲方”,難道就不該挨板子嗎?其他城市也應該從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訓,在開始施工前,不妨多些“民意測驗”、多些多方論證,讓過程舒心、結果放心,城市的發(fā)展才能更貼民心。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(zhuǎn)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
“審美”雖然是比較主觀的,但這個地鐵口的確太怪異了!其實完全可以修建前發(fā)個網(wǎng)絡調(diào)查,看看大家的選擇,我們當?shù)匦迾蚓陀姓{(diào)研,大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。
城市建設不能一味求新求怪,需注重地域特色。
預先多聽大眾的意見,貼近民意,才能減少失誤。
城市公共設施建設,事后“聽勸”就夠了嗎?一個“拆”字、一份通報就能從根子上解決問題嗎?
連夜拆除雖迅速,但事前審查更關鍵。
公共設施設計需考慮公眾審美,不能任性。